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科學家們大多認為,計算機永遠不會走出實驗室的時候,絕對想象不到,未來每個家庭都會擁有一臺電腦;而當美國軍方在40年前資助進行電腦聯網的研究時,也肯定沒有料到,互聯網將給全世界帶來如此重大的變革。
從1969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分組交換試驗網ARPANET(阿帕網),到今天互聯網已經全面滲透進普通人的生活,40年的歷練,已經讓互聯網這個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與人類社會攜手并進,無可分離。有人說,互聯網是上帝的禮物,它讓地球真正變成了一個村落,人們的溝通從未如此便捷,不同民族間的交流和理解將沒有隔閡,人類從此有望寬容和睦,共享和平;也有觀點認為,互聯網只不過是一項新的發明,它帶來的改變也許很多,但是仍然不會觸及歷史發展的根本,互聯網的作用是有限的。
伴隨著爭議之聲,互聯網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在最初的沉寂過后,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開始狂歌猛進,一派繁榮景象,新的理念、新的產品層出不窮,強烈激發了普通大眾對于互聯網的認識熱情。而僅僅過了幾年,在世紀之交的時候,互聯網產業卻猛然遭遇“寒冬”,陷入一片蕭條,當初熱火朝天的網站建設風潮仿佛只是一場夢境。但是,經歷過急速轉換的高潮和低谷后,互聯網在緩步發展之中,卻越來越凸顯出自己的價值和能量,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持續表現出驚人的創造力,更成為全體網民自由創新的平臺。如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激發了人類的創造力,實際上就已經是在給人類的發展帶來根本改變。40歲的互聯網,在已然修煉出沉穩大氣之風的同時,終于不再疑惑:世界真的變成了互聯網的天下。
探索不惑:從幾個節點到萬維網絡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冷戰促使了互聯網的誕生。1957年10月,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一個月后又發射了第二顆衛星“斯普特尼克2號”,蘇聯人在航天技術方面的領先,沉重挫敗了美國軍方的權威和自信心。1958年1月7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正式向國會提出,要建立美國國防部高級計劃署(DARPA),進行尖端科技的研發工作。1969年,為了能在爆發核戰爭時保障通信聯絡,DARPA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阿帕網的項目,它采用網絡控制協議,把位于加利福尼亞等地的四所大學的計算機主機,通過專門的通信交換機和通信線路相互連接,由此誕生了互聯網的基本雛形。
1970年,阿帕網在美國東海岸地區建立了首個網絡節點。所謂網絡節點,就是在網絡上有數據傳入和輸出的點,按照數據結構上的說法,可分為根節點和子節點。但一般而言,網絡運營商會在用戶密集的區域設置機房,增加處理數據的能力,這個機房所在的位置就叫做節點。而阿帕網開始設置網絡節點,就意味著這個簡單的互聯網開始延展自己的枝蔓,擴張自己的范圍。隨后在1973年,阿帕網建立了首個全球節點,地點位于英格蘭和挪威,國際互聯開始了。
在網絡連通實現并逐步發展壯大之際,互聯網上的數據傳輸迫切需要遵循一個統一的標準,以方便用戶的使用。
1974年,溫頓?瑟夫(Vint Cerf)與鮑勃?卡恩(Bob Kahn)開發了TCP通訊協議,后演變為TCP/IP協議,1983年1月1日該協議成為國際標準。同樣在1983年,域名系統(DNS)也被科學家們提上日程,一年后,.com、.gov和.edu域名被啟用。此時,啟動互聯網應用必須具備的主要元素已基本設置完成。
1989年,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研究人員為了研究的需要,希望能開發出一種共享資源的遠程訪問系統,這種系統能夠提供統一的接口來訪問各種不同類型的信息,包括文字、圖像、音頻、視頻信息等。1990年,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CERN開發出了遠程控制計算機的方法??通過WWW服務,人們就可以方便地查詢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這個研究成果被稱為萬維網,它使得非常復雜的互聯網使用起來異常簡單。互聯網的應用條件已經充分形成了。
應用不惑:從Web1.0到Web2.0
有了互聯網之后,人們對于該怎樣利用互聯網的探索就從未停止過。而在20世紀90年代,個人電腦(PC)市場的迅猛發展,給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1981年,“藍色巨人”IBM公司推出了個人電腦??PC機,將人類社會引領進入了一個新時代。1985年,微軟公司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統,讓電腦操作與普通人不再有隔閡。1993年,全球PC機銷量達到4000萬臺,第一次超過了汽車的銷量。1997年,英特爾公司的奔騰二代處理器推出,內置多媒體功能,集數據、音頻、視頻、圖形、通訊于一體,將整個電腦行業推進至新水平。而有了功能如此豐富的個人電腦,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分享到的信息和服務也就將無限精彩。
1994年2月,Yahoo(雅虎)成立了,這個世界上最早的門戶網站,最初的名字叫做Jerry and David’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
1995年7月,Amazon(亞馬遜)成立,互聯網正式涉足電子商務;1995年9月,Ebay拍賣問世,各種各樣的互聯網站已如雨后春筍般爭相涌現。同期在中國,互聯網產業也開始悄然萌動。1992年12月底,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這是中國第一個采用TCP/IP體系結構的校園網。1993年4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網絡專家調查了各國的域名體系,提出并確定了中國的域名體系。1995年,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1996年12月,瀛海威時空主干網建成,這是中國第一家公司網。1998年,瀛海威一度成為當時除郵電系統之外中國最大的一家電信網絡公司。此時,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也開始展露頭角,中國幾乎與全球發達國家同步掀起了互聯網建設的高潮。另外在1998年,谷歌公司也在硅谷成立,當時還很少有人預料到,這家公司將成為未來互聯網領域的領袖。同樣在1998年,中國杭州的一位中學教師創辦了一家名叫“阿里巴巴”的網站,這位教師的名字是馬云。
在互聯網產業爆發出第一輪投資高潮時,網民們還基本只能被動接受來自網絡的信息和服務,互聯網所做的事情,似乎只是把原來的一些實體事物電子化,放到網絡之上。這個階段被稱為互聯網產業的Web1.0時期。
事實上,Web2.0的概念也早已在上世紀90年代末被提出。1997年12月,Weblog概念就已經出現,目前Blog(博客)已經成為互聯網資訊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Blog的出現對于Web2.0服務的擴張提供了很好的基礎。1999年8月,Blogger問世,后來這個使用人數最多的Blog服務被谷歌收購,越來越多的人走入了Blog領域,人們開始在互聯網上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聲音。2001年1月,WikiPeadia(維基百科)創建,這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以一種協同編輯的模式記錄人類的知識,而它那種由用戶參與編輯構筑的成果,則體現出Web2.0強大的力量。
在2000年,全球互聯網產業遭遇了寒潮的突襲,許多新興網站“喪生”于襁褓之中,人們也一度認為互聯網產業從此將陷入困境,難以出現更大突破。但是,隨著Web2.0應用風生水起,普通大眾參與互聯網應用的熱情越來越高,如同PC給電腦產業帶來重大發展一樣,主動使用互聯網的模式也給互聯網產業帶來了新生,“群眾運動”使互聯網擁有了無限的前景。
2004年,社交網站Facebook誕生,網民們對于網絡社交表現出強烈熱情;2005年,視頻網站YouTube誕生,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拍的錄像放到互聯網上與人分享。這些采用Web2.0模式的網站一經創建,便得到了無數網民的擁護。在網民們的參與下,互聯網不僅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更加充滿了發展機遇。因為,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互聯網已經與人類的生活融為了一體,無論今后是否會出現Web3.0、Web4.0等等,互聯網都將與人類同在。
未來不惑:自由與創新永存
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了iPhone手機,這款手機將移動終端與PC界面完美對接,使用它人們可以方便地實現移動上網。此時,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人們將更加自由地享受互聯網帶來的服務。
事實上,自誕生之日起,互聯網就確立了一個重要特性:自由。數年前,關于互聯網有一句流傳廣泛的名言: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意思是說,任何人在網上都有平等發言的權力,普通人能夠盡情表達自己的聲音。互聯網并沒有一個可以控制以及限制的中樞,在影響力和自主性方面,互聯網都不被任何界限束縛。由于有發布信息的自由,互聯網經常可以最真實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是網友最先發布了青川縣唯一可以降落直升機的平地,引導救災人員抵達;是網友主動發起了尋親論壇,幫助無數離散家人重新團圓。這些網友平時可能都是力量微薄的普通民眾,但是在互聯網上,他們可以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量,并看到這種能量的價值。
在Web1.0時代,初期的BBS論壇已經是網友們最喜愛光顧的區域,到了如今的Web2.0時代,互聯網的交互性特征表現得更加鮮明。社交網站、博客、論壇、微博客等等紛紛興起,也有更多的網友熱情投入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克蘭羅克說:“只要大開開放之門,就會有百花盛開。對于互聯網,有一件事是大家可以預期的,那就是意料之外的應用程式會令人驚喜。”
的確,互聯網已經成為現在的年輕人最佳的創業平臺,只要有創意,任何人都能夠在互聯網上創造奇跡。環視互聯網領域的產業名人,不難發現其中多數都是年輕甚至有些稚氣的面孔,如果沒有互聯網,他們極可能需要人到中年才能在傳統行業有所作為。而對于互聯網用戶來說,每個個體,只要他愿意,就可以成為作者、藝術家、音樂人、學生、商人、普通雇員以及活動家等等。這樣的開放與包容,只有互聯網才能做到。
截至2008年,全球網民的數量已經超過15億。而目前,中國網民的數量已經達到3.3億,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當然,網民的數量還在不斷增長之中,互聯網的影響力還在不斷深入拓展。在自由屬性和創新本質的推動之下,互聯網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建站咨詢
如您有網站建設方面的需要,歡迎給我們留言或在線咨詢 *